產學研1+計劃|中大7項目獲「產學研1+計劃」撥款 團隊開發工程骨軟骨組織填補受傷關節

社會

撰文: 吳穎嵛

發布時間: 2024/06/04 19:50

最後更新: 2024/06/04 23:57

分享:

分享:

中大獲創新科技署「產學研1+計劃」資助七個項目。(梁偉榮攝)

獲撥款100億元的「產學研1+計劃」,早前與24位大學研發團隊代表簽署合作備忘錄,其中中文大學獲資助7個項目,為本地院校中數量最多。有團隊開發具模仿天然關節組織的工程化骨軟骨組織,填補受傷的關節;亦有團隊研發化手術機械人系統,表現與市面上最好的「達文西」手術機器人「睇齊」,冀透過計劃資助提升全球機器人手術的可及性。

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院教授陳佩與團隊開發了新型自體間質細胞(MSC)為基礎、具有模仿天然關節組織的工程化骨軟骨組織(eOCT),經動物模型的臨床評估後,發現eOCT可快速、持續地再生高品質透明軟骨,媲美臨床金標準自體移植,且不會傷害患者自身的軟骨。陳佩指,軟骨的疾病和損傷很常見的,運動創傷、肥胖及軟骨關節退化均會引起組織的負荷和軟骨的創傷,惟現有的治療方法治標不治本,團隊於是開發eOCT。

陳佩指,eOCT主要於病人的骨髓裏提取幹細胞,將其培養至足夠的數量,造成骨和軟骨的微組織,再將成千上萬的微組織構建成整個組織的架構。團隊過去兩年與新加坡的一個團隊進行良好作業規範(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)的生產應證,陳佩指,放進人體內的產品須在無菌的車間裏製造,團隊於車間內,以病人幹細胞製成的骨和軟骨的組織,需時約3個月,及後就可運回來香港,放進病人的關節裏面。她續指,團隊正進行的首次人體的安全性測試,預料6月尾可將所有病人的eOCT放進其關節內。團隊與威爾斯親王醫院及伊麗莎白醫院的醫生合作,以微創的關節鏡,將工程的骨和軟骨組織放進受傷的腳,結果發現損傷可以即時被填補。

陳佩期望,在計劃的資助下克開發新的骨關節炎 BOCT系列,進行BOCT療效II期臨床試驗;並將經過驗證的GMP生產流程轉移回香港,針對個別患者開展eOCT軟骨損傷治療,目標成為第一個於本地發明、開發、製造和商業化的個人化先進治療產品。

200人團隊設計手術機械人零件 價錢僅坊間十分一

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歐國威與團隊研發「普及化手術機械人系統」,此項目透過與醫療機器人創新技術中心及初創公司康諾思騰的合作,開發安全、經濟且有效的手術機器人平台,讓全球更多患者能以合理成本享受頂尖的醫療技術。

歐國威指,全球每年有4460萬個手術,只有4%的手術用機械人做,項目希望做一個機械人滿足剩下的96%的手術。團隊過去四年於香港及內地進行了超過150個真人測試,全部均順利完成,表現可以跟市面上最好的「達文西」手術機器人「睇齊」。歐國威指,機器人大部分零件均由200人的團隊設計,價錢為坊間的五分一甚至十分一,做到表現好之餘,價錢亦相宜。

歐國威指,計畫專注於開發第一代多端口腹腔鏡手術機器人,適用於泌尿科、婦科和普通手術,能為外科醫生提供精確且直觀的操作,提升手術質量和效率,料項目將為香港和內地病人帶來顯著利益,提升全球機器人手術的普及和可及性。
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
【中下學試題免費下載】  【名校專區升學攻略】

【食物安全超市大搜查】  【職場智慧求生術】